新中國建立后至改革開放前有幾次城市雕塑建設的高潮:1952年至1958年由建筑師、雕塑家和畫家共同參與集體創作,開創了新中國城市雕塑的先河。浮雕共十塊有:《虎門銷煙》(曾竹韶作)、紀念碑浮雕《武昌起義》(傅天仇作)、《歡迎人民解放軍》(劉開渠作)等。從整體上看,浮雕在藝術形式上既相對統一,又發揮了各位藝術家的長處。這些雕刻家大都從歐洲留學歸國,浮雕造型上以西方寫實性雕刻為主,同時也進行了民族化的探討。二是為了慶祝建國十周年興建首都十大建筑而建設的與之配套的雕塑。 今天雕塑公司就重點為您介紹下南京長江大橋上的雕塑。
南京長江大橋上的雕塑整體表現出了寫實性、政治性、民族性的特點。大橋浮雕運用的寫實性藝術語言來源于西方的雕塑藝術,同時吸收了中國的山水畫的構圖方式和畫像石藝術的處理手法。浮雕總體上以表現在大躍進、人民公社、總路線三面紅旗指導下 ,國家的工農業發展形勢為主,呈現出祖國山河一片紅的特色。
橋頭堡的四座主題雕塑與十大建筑的雕塑從時間上有著更緊密的關系,從1959年慶祝建國十周年興建十大建筑的雕塑到1960年開始的長江大橋建設,作為國家工程的北京十大建筑雕塑和南京長江大橋雕塑的創作上,在時間順序上有著一定的借鑒關系,共同特點就是表達政治主題和反映工農兵形象。
長江大橋的雕塑在文革期間開始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具有文革美術的印跡。例如在群像中出現了手持喇叭,身穿軍裝的紅衛兵小將的形象,“紅衛兵一馬當先,工農兵奮勇前進,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紅色巨流一瀉千里,席卷全國,震動了全世界”,工農兵的形象具有了英雄的性質,承擔了政治功能,附著了象征含義。雕塑人物拿著《毛澤東選集》,以及“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等主題政治雕塑的創作,成為毛澤東時代的視覺傳達。 改革開放后,伴著滾滾車流,南京長江大橋雕塑在公眾視野中已定格成為歷史的圖式。由國家支持的公共性大型雕塑,從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到首都十大建筑的雕塑以及到南京長江大橋的橋頭堡雕塑和欄板浮雕,這些雕塑附屬建筑處在公共的環境中,再現并強化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使得幾代人感受到歷史的氛圍,作為紅色經典呈現了一種宏大的敘事。
南京長江大橋雕塑作為紅色經典也彰顯了文化生態的價值,文化生態性來源于生態文藝學的觀點,即是一種“序位”。魯樞元教授認為:“文學藝術在地球生態系統中注定享有一定的“序”和“位”,而這一“序位”,即文學藝術的“安身立命之地”。南京長江大橋雕塑作為凝聚時空的環境藝術應屬于精神生態學的范疇中人與文化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稱之為文化生態性。大橋雕塑藝術創作從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精神活動,雕塑如同人一樣立于天地間,是一種大時代的象征,是一座座歷史的符號,是一種天地人合一的藝術。南京長江大橋及其雕塑在共和國歷史上的象征意義成為長江橋梁中獨特的紅色經典,與中國人有著割舍不了的感情維系,是中國人民不仰人鼻息,“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圖騰。
南京長江大橋雕塑的環境背景處在萬里長江的大橋之上,每天車水馬龍,游人不斷,雕塑的公共性和公眾的介入性呈現了天地人的統一。作為南京城的北門戶,每天經過大橋的人們總會眺望長江,俯仰雕塑,我們的祖輩父輩創造了南京長江大橋以及大橋雕塑的紅色經典,塑造了無畏的英雄形象,弘揚了時代的強音,體現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造橋精神。紅色經典煥發出生命力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們的成長,使得幾代人深受感染。
如今南京長江大橋維修進入尾聲,大橋上的雕塑又將以嶄新的狀態展現在我們面前,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下南京長江大橋上給我們深遠影響的這些偉大的雕塑!
關于南京長江大橋上的雕塑,南京雕塑公司就為您介紹到這里,讓我們共同保護好長江大橋的雕塑,保護好我們的精神財富。